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时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在全党全国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之际,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办,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承办,以“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社会主义500年的回顾与前瞻”为主题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16学术年会,于7月30日、31日在省委党校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的280多位专家学者,以大会主题发言、分论坛讨论等多种方式,围绕“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苏联模式的历史功过及经验教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等内容进行研讨。
研究历史 把握规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三大历史贡献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今年还是作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探索重要标志的英国思想家、政治家托马斯·莫尔名著《乌托邦》出版、社会主义主张诞生500年。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黄浩涛在学术年会开幕式的致词中说,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回首社会主义500年历史,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发展过程,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探索历史的厚重与漫长、艰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从中更可以汲取经验、启示、勇气和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实现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两者成为一体化的进程、一体化的事业。其正确性在于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追求,创新性在于根据现代化的进程和目标要求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黄浩涛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提出和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社会主义学界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提高理论自觉和学术自觉,从内心深植理论创新和思想创造的使命感,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作出更大贡献、倾注心力。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树芬在开幕式的致词中,祝愿专家学者的研讨交流取得丰硕成果,希望到位专家学者对云南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省内外专家学者加强交流互动,更好地促进我省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繁荣发展。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王怀超在开幕式的致词中,强调要以包容、开放、创新、求真的态度,形成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学术氛围,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术研究,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实践、文化的研究。并就95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取得伟大历史贡献,分析提出了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等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包心鉴在主题发言中认为,社会主义500年,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重要的一个篇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代尧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今天回顾社会主义500年,是为了追寻本来,把握当代,开创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中华文明5000年的角度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来源和历史方位,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鲜明的特色感和理论感。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可以深刻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遥
增强信心 开拓进取
在团结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杨铭书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艰辛探索到破浪前进的历史进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包心鉴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踏步推向前进,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遵循的大逻辑;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开创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新价值境界,是其所深蕴的大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广阔的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广阔的视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凸显的大视野。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主任、少将肖冬松在主题发言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求理论工作者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观、研究观、运用观,不断强化人本意识、观念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全球意识、方法意识、创新意识,把学习研究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引向深入。
历史已经有力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于主题发言中提出,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立尝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现代性思想话语,需要通过思想的创造,去设计话语、引领话语、传播话语,改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比较小以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针对西方的强势话语,需要以新的现代性方案和现代性思想,构建中国式的现代性思想话语和现代性价值,最终超越西方的现代性。孙代尧认为历史的话语权是最重要的话语权之一。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构建历史的话语权和中国特质的话语体系,要从学科建设形成学术体系,筑牢话语背后的思想理论基础;要围绕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勇前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王怀超会长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历史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继续发扬解放思想、开拓进娶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杨铭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给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始终;必须强化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在破解难题中前进;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主编秦宣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创新:通过实践创新壮大社会主义的实力;通过制度创新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续写科学社会主义新篇章。
记者 王大林 苏宇箫
?
添加新评论